我的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流程

有效可持续的通过小块构成链路笔记。不断的通过笔记关联,产生新的想法。也不再在升级打怪,升级自己的思维结构。最后书写出逻辑清晰的永久笔记。

---
title: 卡片盒笔记法流程
---
graph TD
    A[闪念笔记]
    B[收集笔记]
    C[文献笔记]
    D[临时笔记]
    E[项目笔记]
    F[永久笔记]
    G[主题索引]
    H[回顾与反思]
    I[丢弃]
    A -->|快速记录想法| D
    B -->|消化理解别人观点| D
    C -->|阅读提取关键信息| D

    D -->|深度思考和整理| F
    D -->|项目相关内容| E
    D -->|不相关或重复| I

    E -->|提炼核心内容| F
    E -->|过时内容| I

    F -->|创建链接| G
    F -->|定期回顾| H

    G -->|关联已有笔记| F

    H -->|更新和改进| F
    H -->|产生新想法| A

现在,让我详细解释这个精炼后的卡片盒笔记法流程:

  1. 信息输入阶段:

    • 闪念笔记 (A):这是捕捉瞬间想法的起点。当灵感闪现时,快速记录下来,然后直接输入到临时笔记 (D) 中进行进一步处理。
    • 收集笔记 (B):这里存储了从外部源(如网络、书籍等)收集的信息。重要的是,这些信息不是直接使用,而是需要经过个人消化和理解,然后输入到临时笔记 (D) 中。
    • 文献笔记 (C):在阅读过程中,提取关键信息并记录下来。这些笔记随后也会进入临时笔记 (D) 进行整合和深入思考。
  2. 处理和整合阶段(临时笔记 D):

    • 临时笔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处理单元。它接收来自闪念笔记、收集笔记和文献笔记的所有输入。
    • 在这里进行深度思考和整理,将不同来源的信息整合,并与个人知识体系连接。
    • 处理后的内容有三个可能的去向: a) 转化为永久笔记 (F),成为长期知识库的一部分。 b) 输入到项目笔记 (E) 中,用于具体项目或任务。 c) 如果发现内容不相关或重复,则被丢弃 (I)。
  3. 项目应用阶段(项目笔记 E):

    • 接收来自临时笔记的项目相关内容,用于具体的工作或研究项目。
    • 项目完成后,核心内容会被提炼并转化为永久笔记 (F),确保有价值的知识被保留。
    • 过时或不再相关的项目内容会被丢弃 (I)。
  4. 知识沉淀阶段(永久笔记 F):

    • 永久笔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、精炼的知识单元。它们来源于临时笔记的深度处理和项目笔记的核心提炼。
    • 每个永久笔记都会创建链接,与主题索引 (G) 相连,形成知识网络。
    • 永久笔记还需要定期回顾与反思 (H),确保知识的时效性和相关性。
  5. 知识组织和关联(主题索引 G):

    • 主题索引帮助组织和关联永久笔记,使得知识体系更加结构化和易于检索。
    • 它还能帮助发现不同笔记之间的联系,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。
  6. 回顾与反思阶段 (H):

    • 定期回顾永久笔记,进行更新和改进,确保知识库的质量和时效性。
    • 在回顾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想法,这些想法会以闪念笔记 (A) 的形式重新进入系统,形成一个持续学习和改进的循环。
  7. 清理过程(丢弃 I):

    • 系统中不相关、重复或过时的内容会被及时清理,确保整个知识库保持精简和高效。

这个精炼后的流程强调了以下几点:

  • 所有的外部信息和个人想法都需要经过消化理解和深度处理。
  • 临时笔记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着核心的处理和整合角色。
  • 知识积累是一个动态的、循环往复的过程。
  • 通过主题索引和定期回顾,确保知识的结构化组织和持续改进。
  • 项目笔记作为知识应用的场所,也是新知识产生的重要源泉。